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近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携手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北京与香港两地同步揭晓了“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技术挑战(2023)”。此次发布的挑战覆盖了数字、信息化、微电子光电子等14个关键领域,深入剖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吴曼青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领域更是日新月异,已迈入由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构成的集群创新时代。自2014年起,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已连续9年发布相关领域的“趋势”或“挑战”报告,此次发布的挑战更是对当前科技发展的深刻洞察。
以下是此次发布的十四大技术挑战:
一、数字领域需全面落实国家规划,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同时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挑战。
二、信息化浪潮正全面赋能人类社会,如何组织和利用科技力量,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型举国体制,确保核心能力自主可控,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微电子光电子领域,随着数字芯片制程不断逼近物理与工艺极限,三维集成、Chiplet等新技术成为发展方向,我国在微电子、光电子先进制造与集成芯片设计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四、光学工程领域需突破传统技术极限,实现跨尺度矢量光场的智能精准调控,开发高效数字光学器件和系统,以及新型成像和传感技术等。
五、测量计量与仪器领域需突破关键测量技术,特别是支撑高精尖装备研发制造中的超精密测量与仪器技术,以及新形态精密仪器及传感技术。
六、网络与通信领域需满足全行业、巨容量、大连接等需求,新型网络理论与技术架构、传输能力提升、核心设备与器件等是该领域的重要挑战。
七、网络安全领域需有效应对海量威胁治理、构建防御体系、打造计算和防护融合新模式等挑战,特别是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
八、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领域需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电磁环境适应性、电磁安全前沿技术广泛应用,提升智能化装备电磁安全能力。
九、控制领域需解决重大工程中控制系统的鲁棒稳定性与最优动态性能问题,实现控制系统网络弹性、自适应、自主调控。
十、认知领域需突破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能效比、决策能力等瓶颈,研制多类型、可重构、高效、绿色节能的新型脑模型与软硬件系统。
十一、计算机系统与软件领域需完善基础理论体系,突破多元异构计算体系、通用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计算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智能水平更高、能耗更低、更安全可信的计算机系统及新型基础软件。
十二、计算机应用领域需应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等重大变革带来的挑战,推动新兴技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融合发展。
十三、海洋网络信息体系建设需突破理论、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挑战,建立水下非线性声场理论,实现新型感知、远洋船舶气象导航等技术突破,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海洋化应用。
十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需建立国家、省、市一体化智能化快速反应决策体系,整合相关部门数据资源和科技力量,建立大数据智能化综合平台,形成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
此次发布的十四大技术挑战不仅揭示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