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关注登录
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在2023年8月,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李玉院士团队,在黑木耳菌渣的生态循环利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Bioresource Technology》期刊上,该期刊位于中科院分区的一区,并被评为TOP期刊,影响因子高达11.4。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菌物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刘凌云,她以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第一署名单位完成了这一研究,题目为“不同浓度生物腐熟剂对黑木耳菌渣氮含量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该研究是在李玉教授与李长田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的。
该研究深入探讨了生物腐熟剂在黑木耳菌渣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发酵动力学的影响,揭示了其调控机制。研究表明,高浓度的生物腐熟剂有助于提升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同时铵态氮指标被确定为发酵终点的一个经济且科学的标准。此外,生物腐熟剂处理还能显著降低有害重金属元素如镉、汞的浓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典型的植物病原菌——假黄色单胞菌属的丰度从发酵前的14.16%大幅下降至发酵后的1.93%-3.48%,这表明发酵过程能够有效降低这种病原菌的丰度,提高发酵产品的安全性。
研究还指出,发酵过程中添加浓度为0.4%的生物腐熟剂能够激活抗生素排出和灭活机制,从而降解一些有害物质并积累有益成分,保证了菌渣作为肥料的安全性。在发酵前,对照处理中检测到多达333,840个抗性基因,而随着发酵进程,13种抗性基因的丰度显著降低,表明发酵对抗性基因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不仅促进了黑木耳菌渣的资源化利用,同时也为农业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