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在2023年全国科普日之际,全国各地纷纷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如近距离观赏月壤、体验火箭发射模拟、月地驾驶和空间站生活模拟,以及了解数字技术如何为兵马俑进行“体检”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公众深切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也极大地拉近了公众与科技创新的距离,激发了更多人对科学的热情与向往。
科学普及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普不仅伴随着科技创新而生,更是驱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在科普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快速提升。据统计,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12.93%,较2015年提高了1倍多,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向前列迈进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科普工作不仅关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更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无数青少年通过科普活动触摸科学、了解科学,进而热爱科学、投身科学,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同时,科普还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在科普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我国不断创新科普方式,拓展科普的深度和广度。从线下为主到拥抱线上,从传授知识转向涵养科学精神,从“以我为主”到贴近大众,科普工作不断适应时代需求,满足公众多元化的科普需求。特别是“互联网+科普”模式的兴起,让科学知识更加深入人心,科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然而,与科技创新的需求相比,科普工作仍有提升空间。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的新格局,是当前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推动科普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加强科学教师培训,提升科学教育整体水平;同时,借助各类科技场馆资源,开展馆校合作,推出公益科学课等,丰富科学教育形式和内容。
此外,提升科普能力还需要完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投入科普事业,丰富科普供给;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科普的公共服务效能,激活社会资源蕴藏的科普潜能。
加强科普工作,还需要培养壮大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工作队伍。通过强化经费支持、完善科普人才评价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吸引更多能做科普、愿做科普的专业人才投身科普事业。
不久前,“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再次点燃了孩子们对太空和科学研究的热情与向往。这充分彰显了高质量科普的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应继续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更加浓厚的科学氛围,让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