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健康产业的产业链竞争特性,催生了一种独特的金融创新模式,即政策性产业金融与市场化企业融资的互补共存。这一新兴产业,涵盖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被视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新蓝海”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消费意愿及能力的持续增强,发展健康产业已成为政府、社会和产业界的共同愿景。然而,对于“大健康”这一概念的解读,并非仅仅局限于其市场规模的庞大。实际上,健康产业的“大”,体现在其跨越三大产业、彼此共融的广度,体现在健康至上、民众幸福的深度,更体现在社会公益与市场价值和谐共赢的高度。
健康产业之所以受到各地的青睐,成为发展的重点,原因有三。首先,居民健康需求的全面升级,从基础型医疗卫生诉求转向全面健康需求,推动了健康服务从社会公益属性为主向市场行为与社会公益并存的产业与事业并轨发展。其次,健康产业范围广泛,涉及多个产业体系,每个类别都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将健康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引擎,成为其共同的愿景。最后,发展健康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创新,通过挖掘区域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将健康消费热点转化为地方经济新动能。
然而,健康产业规划的落地并非易事。一方面,健康产业种类繁多,但发展模式却相对单一。部分地区仍然沿用工业经济思维下的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忽视了本地发展基础、产业根植性、引领性以及周边产业的联动性,导致健康小镇、康养项目等投资巨大却难以持续。另一方面,健康产业属性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部分健康产业板块由于进出壁垒低、市场与政策“双失灵”,以及非医疗养生需求缺乏实际行动支撑,导致诸多非医疗健康企业投资失败。
此外,政策性产业金融与企业投融资的混淆也是健康产业规划落地难的重要原因。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融结合,但多地政府在设立健康专项基金时,未能准确把握健康产业的产业链竞争属性,导致政策性产业金融与市场化企业融资的互补模式未能有效发挥。产业金融投资应聚焦于“强链、补链”,推动产业链融合和生态圈构建,而非仅仅投向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制造优化等领域的企业金融。
综上所述,健康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要实现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多重挑战,包括创新发展模式、精准匹配消费者需求以及明确政策性产业金融与企业投融资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健康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