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全瓷冠在口腔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牙齿缺损或美学修复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其中氧化锆是最常见的修复材料。在制作氧化锆全瓷冠时,可以选择单层瓷材料或双层瓷材料(基底冠+饰面瓷)两种结构。尽管双层瓷材料在色泽和美观方面更具优势,受到许多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但最近的研究揭示了其在稳定性和崩瓷方面的潜在问题。
一项来自瑞典的回顾性系统评价,纳入了74篇相关文献,对6370个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体进行了长达152个月的随访研究。这些修复体包括4264个瓷贴面氧化锆(PVZ)修复体和2106个单层氧化锆(MZ)修复体,均不涉及可摘局部义齿或种植牙。研究结果显示,PVZ修复体的失败率为4.2%,而MZ修复体的失败率仅为1.9%。在随访5年时,PVZ修复体的留存率为88.7%,显著低于MZ修复体的93.3%。
进一步分析发现,PVZ修复体的崩瓷发生率显著高于MZ修复体。轻微崩瓷和严重崩瓷的发生率在PVZ修复体中分别为7.5%和2.6%,而在MZ修复体中则分别为0.3%和0.1%。这可能是由于饰面瓷与基底冠之间热膨胀不匹配,导致残余应力发展所致。
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粘接剂的使用对崩瓷发生率有显著影响。对于PVZ修复体,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粘接的崩瓷发生率最低,而使用树脂改良玻璃离子水门汀(RMGIC)的崩瓷发生率最高。对于MZ修复体,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粘接时甚至无崩瓷发生。因此,建议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作为这两种修复体的粘接剂,以减少崩瓷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与MZ修复体相比,PVZ修复体后的基牙牙髓活力丧失发生率显著更高。这可能是因为PVZ双层瓷结构的修复体更厚,需要磨除更多牙体组织,从而增加了牙髓在备牙过程中受热损伤的风险。因此,建议在备牙过程中保留至少2mm的牙本质厚度,以保护牙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