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在安徽大别山脚下的一座小县城里,有一家名为“应流”的制造企业,近年来吸引了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外商和工程师。这家企业如何从一个小小的铸造厂,转型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并为重大装备国产化作出重要贡献?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探究竟。
走进应流集团的展厅,琳琅满目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从核能核电、航空航天到深海装备,应流集团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两万多个领域。集团副总裁蒲伟介绍,过去他们主要生产阀门,每吨售价仅两到三万元。而现在,他们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每吨售价高达数百万元,甚至有的达到一千多万元。
这一巨大的转变,得益于应流集团的转型与创新之路。几年前,当企业开始转型时,他们投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上的静压设备就需要三亿元,全世界也仅有三台。如此巨大的投资,起初并不被所有人看好。然而,应流集团董事长杜应流却坚信,只有转型才能赢得未来。
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高温部件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制造厂商垄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应流集团不仅引进了先进设备,还持续进行研发攻关。在实验室里,他们攻克了一种陶瓷芯的技术,历经几千次试验,最终取得了成功。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传统的普通铸件销量下滑,再加上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应流集团的资金链一度陷入危机。关键时刻,当地政府伸出了援手,通过争取重大专项资金、申请设备补贴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如今,应流集团已拥有国家和省级9个创新研发平台,国内外专利430件,其中22项关键零部件填补了国内航空航天、核电和海洋装备等产业链的空白。企业的规模效益也实现了逆势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74%,高尖端产品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
在霍山县,围绕应流集团已聚集了近50家上下游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这一集聚效应不仅改善了县域经济的结构,还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吸引了更多高端人才前来。
应流股份在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他们是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并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认证。他们致力于解决重型燃气轮机高温合金透平叶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具备高难度产品开发和批量化制造能力。在燃气轮机国产化进程中,他们承担了主要型号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国产化任务,客户涵盖了众多行业龙头。
应流集团的转型与创新之路,不仅为企业自身赢得了发展,也为整个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故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