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小修小补”作为基本保障类业态和便民服务设施,与市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号召,将“小修小补”纳入便民生活圈重点场景,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其规范有序发展,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融入社区商业载体,拓展综合服务功能
锡山区安镇街道针对周边老年人居多、“小修小补”需求旺盛的特点,在安镇商贸中心一楼农贸市场东侧出入口附近,将原有4个摊位改造成“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点,提供缝纫、修鞋、配钥匙等贴心服务。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居民,也提升了社区商业载体的综合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闲置场地,规范日常经营管理
江阴市城东街道双牌社区则利用小区广场边缘场地,整合分散在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网点,打造了一排四间的“微光小屋”集中便民服务点。这里提供修锁开锁、衣鞋修补、车胎修补等日常服务,一改以往“小、散、乱”的局面,让“小修小补”更加规范有序。
盘活公共设施资源,促进商居协调发展
惠山区长安街道则统筹利用辖区公共设施资源,将逐渐退出居民视线的核酸小屋改造成“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站。这些服务站安置了手艺匠人入驻,提供老式理发、修鞋缝补、配钥匙等服务,不仅满足了辖区百姓需求,还为困难群体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共赢发展。
共建共享形成合力,满足居民“需求清单”
经开区太湖街道信成花园社区则因地制宜,定期组织党建联盟单位、社区商户联盟成员、公益组织走进社区,利用商业广场打造“信韵集市”邻里生活节。这一活动为居民提供了缝纫、修鞋、磨剪刀等便民服务,有效破解了实体网点不足、场地受限等问题。
打造数字生活场景,提升便民服务能力
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打造“小修小补”数字网点地图。在梳理汇总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试点社区“小修小补”网点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各类APP、小程序资源,不断归集“小修小补”位置信息和服务信息。这一举措利用信息化手段方便了居民找到家门口的便民修补点,进一步提升了便民服务能力。
综上所述,我市在“小修小补”便民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将继续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小修小补”等便民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更加便捷,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