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内蒙古现有永久基本农田1.34亿亩,其中高标准农田占比不足四成。如何完成这一任务,是内蒙古各级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内蒙古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出许多富有区域特色的做法。自治区党委政研室联合农牧厅组成调研组,通过“解剖麻雀”等方式,对各地的做法进行多角度比对分析,总结提炼出七大类14种典型模式。
在机制创新方面,巴彦淖尔市探索出“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通过打破农田有形边界、统一规划建设,实现“小田变大田”,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例如,杭锦后旗二道桥镇通过该模式新增耕地5257亩,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农业机械化率达90%以上,人均增收700元左右。此外,扎赉特旗的“先建后补”模式和乌拉特前旗的国企参与投建运营一体化模式,分别通过简化程序、引入国企等方式,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和规模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在高效节水领域,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通过澄清黄河水后滴灌,解决了泥沙量大难以滴灌的问题,实现节水节肥、中和盐碱等效益,使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农作物亩均增产20%左右。通辽市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则通过优化灌溉方式,解决了“水粮矛盾”,实现“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已在全区多地推广。
针对旱作农业,赤峰市的“坡改梯”模式和包头市固阳县的蓄水补灌模式分别通过改造坡耕地和建设蓄水设施,提升了旱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了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有效解决了旱作农业区的生产难题。
在土地改良方面,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模式,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实现盐碱地改良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耕地质量显著提升,农作物增产20%左右,为黄灌区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有益借鉴。
建后管护方面,通辽市的“台长井长制”模式和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的“资产保”模式,分别通过明确管护责任和引入保险机制,解决了高标准农田设施设备的管护难题,保障了设施设备有钱修、有人管。
智慧农业领域,兴安盟突泉县的“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模式和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大河湾农牧场的“高标准农田+智能技术”模式,通过引入智能技术和气象服务,实现精准灌溉和黑土地保护利用,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和耕地质量。
在建成经营方面,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统种共富”模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些模式为内蒙古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