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加快推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有效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制定了《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年8月16日,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盛大开幕。大会现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就上述措施,北京发展机器人产业战略、前景等情况进行了深度解读。本文从政策原文、内容简析、深度解析三部分入手,帮助读者了解《若干措施》的具体内容。
# 文件原文
机器人产业是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为紧抓战略窗口期,加快推动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有效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现制定以下措施: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筑基”工程,发布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围绕机器人操作系统、高性能专用芯片和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等相关技术,支持企业组建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聚力解决机器人产业短板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根据攻关投入予以支持,最高3000万元。建设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由机器人骨干企业牵头,整合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组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机器人企业与“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开展产业化攻关。支持机器人企业建设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作为申报条件的可放宽至不低于1亿元。鼓励机器人企业参与各项开源项目,利用开放资源提升创新水平。支持建设机器人产品中试验证平台、共享加工中心等公共平台,快速响应研制需求,为机器人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样机试制、加工工艺和高精部件生产等解决方案。对公共平台建设单位,按照不超过建设项目投资的30%予以补贴,最高3000万元;纳入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根据服务绩效予以奖励。各产业集聚区对创新验证公共平台予以支持。加强机器人工业用地开发和供给,提升产业空间承载能力,率先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吸引全球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落地布局。对企业购置研发、生产用地,加快审批进度,实现“拿地即开工”。经授权的产业园区开发企业建设的机器人标准厂房项目,按照现有政策予以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加大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组织专业机构为机器人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孵化、投资等服务,根据服务绩效对符合条件的机构予以奖励。对首次“升规”和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的“专精特新”机器人企业予以支持。支持机器人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参与HICOOL全球创业大赛、创客北京、创客中国等创新创业赛事。鼓励有条件的区培育机器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一批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对建设“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标杆工厂,实现机器人生产全流程无人化、智能化的机器人企业,按照不超过建设项目投资的30%予以奖励,最高3000万元;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且获得项目贷款的建设类重大项目,按照不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中长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予以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3年,年度最高3000万元。各产业集聚区出台区级机器人产业配套政策,促进机器人企业加快项目落地。支持机器人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布局,对参加“强链补链”行动且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不超过实际履约金额的5%予以奖励,最高3000万元。完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联合天津市、河北省产业主管部门共同支持建设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示范园,提升京津冀机器人零部件制造、生产组装、维修服务等综合能力。结合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建造、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养老、智慧商业、智慧应急等,开放一批机器人创新应用场景,组织机器人场景供需对接。发布《北京市“机器人+”典型场景应用目录》,将应用成效突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典型场景纳入目录并进行推广。各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机器人创新场景建设单位予以支持。加快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鼓励机器人企业创新成果在未定型阶段与应用方建立合作、首试首用,促进产品迭代熟化。对企业研制创新产品过程中未获得财政资金支持、并在京津冀地区首次试用的创新产品予以奖励,单台(套)产品最高50万元,每家企业年度奖励最高200万元。创新产品商业化定型后推荐纳入市级重大装备首台(套)应用推广目录。支持机器人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鼓励“新智造100”工程项目优先采用自主创新的工业软件和机器人产品相结合的系统解决方案,对应用机器人企业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加强推广。支持在京单位主导研究制定机器人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提升标准制定和实施能力。鼓励在京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国际标准研制。组织企业对接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标准机构,鼓励企业申报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鼓励在机器人共性技术、产品通用规范等方面开展团体标准制定,部分领域关键标准适度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的标准群。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期规模不低于20亿元,支持创新团队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并购重组和发展壮大。组织实施“挂牌倍增计划”,为机器人企业做好上市服务,对进入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上市的优质企业予以奖励。支持机器人专精特新企业快速申报北交所,提高发行上市审核效率。对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业务,给予1%的贴息或担保费用补助,补贴期限最高1年。支持企业通过并购贷款并购相关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对符合条件的关键机器人设备等融资租赁项目,按照不超过5%的费率予以支持,企业年度补贴额最高1000万元。加强机器人行业领军人才引进,为在京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全面保障。加大机器人产业人才引育力度,支持机器人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企业引进的特殊人才可“一事一议”研究。支持在京高校建设机器人卓越工程师学院,加快培养机器人产业创新人才。鼓励机器人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共建市级产教融合平台,提供教学设备,参与课程开发。支持机器人企业开放创新验证平台,建设实训基地,为院校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组织职业技能大赛增设更多机器人方向,加快培养机器人产业高技能人才。支持机器人企业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关村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国际活动,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对参加国际性展会、取得产品认证、实现境外商标注册、获得境外专利授权的企业,按照现有规定予以资金支持。办好世界机器人大会,将大会打造成为机器人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平台。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组建机器人产业联盟,定期举办机器人企业座谈会,及时掌握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产品研制、重大项目实施、主要政策落实等情况,对机器人重点企业通过市区两级“服务包”体系做好服务。根据《若干措施》,北京市将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支持创新团队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并购重组和发展壮大。在提升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将支持企业组建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聚力解决机器人产业短板问题和技术难题,并根据攻关投入予以最高3000万元的支持。作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机器人产业更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若干措施》中的第一条便聚焦“提升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明确提出,本市将发布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围绕机器人操作系统、高性能专用芯片和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等相关技术,支持企业组建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聚力解决机器人产业短板问题和技术难题,将根据攻关投入予以支持,最高3000万元。同时,本市也将建设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由机器人骨干企业牵头,整合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组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建设机器人产品中试验证平台、共享加工中心等公共平台,快速响应研制需求,为机器人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样机试制、加工工艺和高精部件生产等解决方案,并对公共平台建设单位按照不超过建设项目投资的30%予以补贴,最高3000万元。机器人产业将在北京集聚发展。本市将加强机器人工业用地开发和供给,提升产业空间承载能力,率先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吸引全球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落地布局。企业落地过程中,也将享受到多方面多领域的政策支持。本市对企业购置研发、生产用地,将加快审批进度,实现“拿地即开工”;对经授权的产业园区开发企业建设的机器人标准厂房项目,按照现有政策予以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组织专业机构为机器人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孵化、投资等服务,根据服务绩效对符合条件的机构予以奖励;支持建设一批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对建设“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标杆工厂,实现机器人生产全流程无人化、智能化的机器人企业,按照不超过建设项目投资的30%予以奖励,最高3000万元。放眼更大的区域,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将协同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机器人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布局,对参加“强链补链”行动且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不超过实际履约金额的5%予以奖励,最高3000万元;完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联合天津市、河北省产业主管部门共同支持建设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示范园,提升京津冀机器人零部件制造、生产组装、维修服务等综合能力。产业发展依靠资本、人才等多方因素。根据《若干措施》,本市将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期规模不低于20亿元,支持创新团队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并购重组和发展壮大。同时,组织实施“挂牌倍增计划”,为机器人企业做好上市服务,对进入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上市的优质企业予以奖励;支持机器人专精特新企业快速申报北交所,提高发行上市审核效率。机器人企业金融信贷支持方面,将对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业务,给予1%的贴息或担保费用补助,补贴期限最高1年;对符合条件的关键机器人设备等融资租赁项目,按照不超过5%的费率予以支持,企业年度补贴额最高1000万元。备受企业关注的人才引育方面,《若干措施》也提出,加强机器人行业领军人才引进,为在京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全面保障;加大机器人产业人才引育力度,支持机器人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企业引进的特殊人才可“一事一议”研究;支持在京高校建设机器人卓越工程师学院,加快培养机器人产业创新人才。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对《若干措施》进行了深入解读,让大众对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以下为姜广智在本次大会上的具体讲解内容: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是北京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加快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机器人产业是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新明珠、现代化社会的新标志、集成先进技术的新载体,已成为衡量现代科技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二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北京将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高端、智能、绿色发展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机器人产业同首都发展的战略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高度契合,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三是培育未来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起步早,创新资源集中,通过多年积累,形成了一批突破性前沿技术成果和产品,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创业团队,在医疗、服务、物流、特种等机器人应用场景已形成市场领先优势,有望发展成为北京的未来支柱产业,打造“机器人之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机器人产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跃升的战略机遇期。市政府印发了新一轮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全力打造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生态优化和产业协同“共联动”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样板”。一是实施两个“一百”工程,实现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聚焦打造机器人“1+4”产品体系,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领域进行谋划和布局,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面向医疗、制造、建筑、商贸物流、养老、应急、农业等领域重点需求,开展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创新发展“机器人+”体验模式、“机器人+”定制模式、“机器人+”推广模式,加快形成标志性场景、标志性服务、标志性模式和标志性业态。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和布局集聚,推进生态优化和产业协同“共联动”。加快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高端产业要素配置水平和优质市场主体发展质量,建立“资源统筹—创新协同—环境优化”的产业发展新生态。立足产业组织优化和产业链协作,加快打造一批机器人产研结合、产用结合特色集聚区,全面提升机器人产业对内吸引集聚和对外辐射带动作用。我们认识到,高速发展和变革中的机器人产业,从产业经济角度看,具有创新驱动、交叉融合的特点,需要多要素保障,多企业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主体的合力发展。为更好服务首都机器人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在本次机器人大会上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场景应用、要素保障等四方面提出16条具体政策措施:我们聚焦于机器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提出3项核心措施。一是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我们将发布关键技术攻关清单,支持企业组建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解决技术难题,根据攻关投入予以支持,最高3000万元。二是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组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的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攻关,支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以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作为申报条件的可放宽至不低于1亿元。三是建设创新验证公共平台,支持建设机器人产品中试验证平台、共享加工中心等公共平台,对公共平台建设单位,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的30%予以补贴,最高3000万元;纳入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根据服务绩效予以奖励。我们将打造产业链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制定了3项核心措施。一是建设产业基地,我们正在加快推进规划建筑规模25万平方米的亦庄机器人产业园、规划建筑规模30万平方米的昌平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对机器人标准厂房项目予以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对企业购置研发、生产用地等加快审批进度,实现“拿地即开工”。二是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对“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标杆工厂按照不超过建设项目投资的30%予以奖励,最高3000万元;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且获得项目贷款的重大项目予以贴息支持,贴息期限不超过3年,年度最高3000万元。三是促进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我们将在河北选择适宜的园区与我市机器人产业基地结对发展,共同打造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示范园和机器人产业链,对首次纳入机器人整机和核心零部件配套的京津冀企业,按照不超过实际履约金额的5%予以奖励,最高3000万元。我们注重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制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提出了3项核心措施。一是推动机器人“千行百业”示范应用,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开放一批典型场景,发布市级“机器人+”典型场景应用目录,组织开展供需对接,对机器人创新场景建设单位予以支持。二是促进创新成果首试首用、迭代熟化,加快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对首次试用的创新产品予以奖励,单台(套)产品最高50万元,每家企业年度奖励最高200万元,创新产品商业化定型后推荐纳入市级首台(套)目录。三是提升机器人企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支持机器人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鼓励“新智造100”工程项目优先采用相关系统解决方案。我们以培育一批国际一流机器人整机企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为目标,提出了6项核心措施。一是推动标准引领,支持在京单位主导制定机器人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二是支持企业融资上市,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期规模不低于20亿元。组织实施“挂牌倍增计划”,对进入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上市的优质企业予以奖励。三是扩大金融信贷支持,对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业务,给予1%的贴息或担保费用补助,补贴期限最高1年。对符合条件的机器人设备融资租赁项目,按照不超过5%的费率予以支持,企业年度补贴额最高1000万元。四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组织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孵化等服务,根据服务绩效予以奖励。对首次“升规”和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的“专精特新”企业予以支持。五是支持人才引育和产教融合,支持机器人企业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支持机器人卓越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实训基地建设。六是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参加国际性展会、取得产品认证、注册境外商标、获得境外专利授权的企业,予以资金支持。为落实好以上各项措施,我们将加强服务机制建设,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组建产业联盟,及时掌握机器人重点企业进展情况和发展诉求,通过市区两级“服务包”体系做好服务。
【声明】本文为转载,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不对其准确性及观点负责。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010-65499352,我们将立即处理,以保障各方权益。
近期微信公众平台调整了推送机制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设为星标
◆【重要通知】关于组团参观、考察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医院及医疗设备用品展览会(MEDICA 2023)的补充通知
◆【重要通知】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3》的通知
◆【协会活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23政策年会在京召开
◆【创新大赛】第六届(2023)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报名通知(首轮)
◆【精彩回顾】协会2022年重点工作精彩回顾——联盟活动
◆【精彩回顾】协会2022年重点工作精彩回顾——分支机构
◆【精彩回顾】协会2022年重点工作精彩回顾——协会活动&发声
◆【行业活动】第六届中国医疗器械警戒大会召开
◆【创新大赛】80余个项目集结!第五届(2022)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萧山赛区赛事排名出炉!
◆【创新大赛】第五届(2022)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医用材料与护理产品类别赛在魅力砀山成功举办
◆【创新大赛】第五届(2022)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康复器械决赛暨2022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医疗器械专业赛圆满举办!
◆【创新大赛】医用AI技术再升级,第五届(2022)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与医用机器人类别赛在临安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