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不同学科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医工交叉及成果转化,为医疗与健康用纺织材料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10月19-20日,中国医疗与健康用纺织材料产业大会暨2023国际纺织生物医用材料大会在青岛召开。本次会议以“创新医用材料、织造健康未来”为主题,以1个主论坛和6个平行论坛的形式召开,会议邀请了5位中外院士、8位海外学者,以及来自国内高校、医疗机构、标准化组织、医疗器械企业、纺织企业等单位的80多位专家报告,内容涵盖科技前沿、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临床应用、标准质量、评价监管等议题。10月20日,6场平行论坛顺利召开,分别围绕医用纺织制品评价、标准与法规;生物医用与海洋生物材料;健康与老年用纺织品;可植入型医用纺织材料与制品;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创面修复用纺织材料及制品六大主题进行。
平行论坛2现场
南开大学刘遵峰作题为《纤维捻曲的力量--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通过加入捻度,放大纤维在湿度下的长度变化,可制成基于捻曲结构的蚕丝等全天然纤维材料的智能响应性织物。“捻曲核壳结构”的人造蛛丝纤维实现了类蜘蛛丝的多层次结构特征,通过有机高分子合成实现了接近天然蜘蛛丝的强度和韧性。捻曲结构减小了材料的熵,使弹性体的制冷效率从32%增加到67%。基于多层次协同作用,可构建模拟神经传导、应变传感、驱动为一体的人工肌肉纤维。青岛大学吴桐介绍了用于组织修复与再生的生物活性纳米纤维材料,为了能够有效调控细胞行为,促进组织再生,通过在有序排列的电纺纳米纤维上,整合拓扑结构和生化信号获得基于纳米纤维和纳米纱线的组织修复支架。将具有沟槽、凸起等不同拓扑结构以及生物功能化的纳米纤维支架用于细胞行为调控。在对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经过特定的拓扑结构调控和生物功能化进行探索后,可在神经修复、伤口愈合、血管再生、腱骨愈合等方面发挥作用。青岛明月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秦益民作题为《基于海藻酸盐纤维的伤口天然疗法》的报告。近年来,由海藻酸盐纤维制成的非织造布在医用敷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棉纱布相比,海藻酸盐敷料的吸湿性高,止血性能好,并能在伤口表面形成一层水凝胶,这层水凝胶既能给伤口提供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又能在伤口愈合后无疼痛地去除,从而使海藻酸盐敷料拥有其促进伤口愈合的独特性能。报告重点介绍了海藻酸盐纤维的制造工艺及理化性能和生物活性,并介绍了海藻酸盐敷料的临床应用。东华大学董玉苹作《纤维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止血修复应用》的主题报告。她指出,纤维复合材料在快速止血、皮肤损伤修复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纳米纤维材料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有利于快速止血及细胞生长及组织修复。疏水透气纤维膜复合水凝胶敷料,具有良好的保水性、粘附性、自愈合性能以及可拉伸延展性,在大鼠皮肤损伤模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修复效果。此外,生物活性玻璃纳米纤维多孔凝胶,具有高吸水能力及快速自膨胀性能,也能实现较好的应用效果。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崔华帅带来了《医用可吸收纤维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的主题演讲。她指出,生物可吸收高分子材料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目前聚乙交酯(PGA)和聚乙丙交酯(PGLA)由于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聚合物本身特性,纤维制备及医用产品研发还存在技术瓶颈。通过成形和应用过程中纤维聚集态结构演变研究,开发出高强降解可控纤维制备技术,相关可吸收缝合线、组织工程支架等系列可吸收医疗器械产品应用技术,对实现可吸收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xa0青岛大学王兵兵带来了《海洋生物基纤维材料研发及应用》的主题演讲。生物医用纤维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修复、卫生护理、保健防护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和重要价值。青岛大学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团队,对功能性海洋生物基纤维材料在生物医用、纺织服装、卫生护理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针对其抑菌、生物相容、促伤口愈合等特性进行了探索,进行了海藻纤维材料的产业化工程技术研发。南通大学袁卉华作《仿生电活性材料用于神经组织工程的研究》的报告,周围神经长距离缺损的有效修复和功能恢复是急需解决的临床问题。生物功能性电活性支架通常作为修复长距离神经缺损的“桥梁”。仿生压电导电取向聚吡咯(PPy)/聚多巴胺(PDA)/左旋聚乳酸(PLLA)静电纺丝纤维支架,有利于促进施万细胞分化和背根神经节神经丝的延伸和取向排列。取向 PPy/PDA/PLLA 纤维支架桥接了SD大鼠10 mm的坐骨神经缺损,发现能够阻止SD大鼠自残行为,并促进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因此,该电活性纤维支架在神经组织再生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浙江理工大学吴金丹作题为《用于慢性创面愈合的多功能纳米纤维敷料的构建新策略》的报告。针对传统伤口敷料治疗效果差、功能单一等缺点,提出基于新型复合结构的纳米纤维敷料用于治疗慢性创面的新策略。通过在纳米纤维中引入具有物理杀菌功能的无机纳米粒子,利用光热、光动力等非抗生素策略进行伤口部位的抗感染治疗。为了实现上述单一或协同功能,建立了一系列结构可调、结合稳定的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构建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普适性广等优点。滨州医学院谢宪瑞作题为《静电纺纳米纤维纺织支架的构建及其在肌腱/韧带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随着体育运动的普及,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日益普遍,而韧带仿生支架的开发可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报告提出了一种用于ACL重建的多相骨-韧带-骨(BLB)一体化支架。BLB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术中牵引的要求,与人类ACL匹配,在ACL重建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苏州大学郑兆柱介绍了高机械和光学性能丝蛋白水凝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应用。丝素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天然高分子,具有广泛的材料形态和应用。在这些应用中,具有亲水性强、生物相容性高和灵活性的二酪氨酸化学交联水凝胶受到更显著关注。但是,这种水凝胶的实用价值因材料属性的变化,如机械强度和透明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双醚(BDDE)作为交联剂,得到的水凝胶展现出卓越的弹性和光透射性,具有各种生物医学应用的巨大潜力。
东北师范大学李晓媛作题为《复合纤维用作伤口敷料》的报告,她指出,糖尿病所导致的慢性伤口是三大慢性伤口之一。针对糖尿病伤口的特点,制备多功能的伤口敷料十分必要,在保证载体具有生物安全性的同时还应具有调控免疫微环境,使抗炎型巨噬细胞增多,清除微生物,降低ROS含量等功能,从而促进伤口从炎症反应期向增殖期顺利过渡,加速伤口的愈合。xa0
东华大学唐丽琴的报告题目为《壳聚糖基电活性缝合线的构建及其促愈抑疤性能研究》。报告指出,医用缝合线是外科手术伤口闭合最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然而,手术缝合线会引发异物反应,延长炎症期,在增殖期刺激异常胶原沉积。持续的炎症和后期大量胶原沉积导致伤口愈合异常并形成增生性瘢痕。现有研究引入了电活性物质聚吡咯(polypyrrole,PPy),通过内源性电场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另外,构建了水凝胶-药物缓释体系在愈合后期调控炎症因子和胶原沉积,从前期与后期共同干预伤口愈合,最终实现伤口快速和无瘢痕愈合。xa0
其他平行论坛内容见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