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生事船》发布会前期,我们有幸采访了程总,听他谈笑间回顾了从“懵懂学生”到“耄耋前辈”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和对中国造船行业与造船人所创造的奇迹的由衷感叹与自豪,以及对新一代造船人的诚挚寄语。以下为对话摘录。
记者:“请问您当初是怎样踏入造船工业的?”
程总:“攻读造船是我中学校长给我选定的。也可以说是冥冥之中的机缘偶然吧。进入交大造船系,入了门,系里老师们都特别棒,课程虽然难,但是很有趣,渐渐就真的爱上了造船这行。”
记者:“您刚参加工作时,我国的造船工业大概是什么样子?”
程总:“这么说吧,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形容中国造船业和航运业是“万国牌的机”(意思是船用设备大多是外国产品),“万国旗的船”(形容中国自己的船很少)。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造船工业管理总局工作。那时,中央直属船企年造船总产量不到20万吨,而且,当时舆论普遍认为造船是“夕阳产业”。
我那时挺迷茫的。但是很快,我就感受到周围的领导和同事们都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基层企业的造船员工们也不畏艰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所有造船人都在期待发展机会。
在中央政府机关工作,我有机会比较多地接触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大局面,我越来越坚信,只要有大海在,造船就会是永恒的课题,而中国的造船工业一定会有“日行中天”的出头之日。”
记者:“后来我国造船工业发展得怎么样?”
程总:“一路狂飙。到现在,我国造船工业在产能、产量和手持订单这三大指标已稳居世界第一,超过了日本和韩国这两个造船超级大国。我们可以设计、建造当今世界上需要的各种类型的船舶,包括很难制造的豪华旅游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和超大型油轮等等。至于军工方面,大家戏称我们造军舰就像‘下饺子’。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预计超过4200万载重吨,手持订单达11000多万载重吨。这是我1961年刚参加工作时,不能想象的。”
记者:“从寂寂无名到世界第一,这一路走来,一定非常不易吧?”
程总:“那当然。世界造船工业的竞争可以用马拉松赛跑比喻,通常马拉松赛跑从落后方阵要追上前边的方阵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我们造船工业做到了,不仅从后面的方阵奋起冲出追上了第一方阵,而且在第一方阵里超过了领先的日本和韩国,跑在了最前头,其中的不易可想而知。在我的书中也回忆了一些小故事,从中可以瞥见这一路走来的不易。”
记者:“我们的巨大成功靠的是什么呢?”
程总:“天时,地利,人和。世纪交替前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对发展航运和造船工业很有利,这是天时;我国适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大发展,造船工业经过多年努力,也已夯实了发展基础,这是地利;那些年,国家鼓励和支持“国轮国造”和造船出口,造船队伍整体素质持续提高,科技迅速进步和积累,这是人和。造船工业部门抓住了机遇,给出了正确战略战术,再加上无数造船人上上下下一心一意,奋发图强,这才取得了堪称伟大的成就。”
记者:“您当时在科技部门,请问科技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程总:“我觉得有几件事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一是标准化工作,造船工业在全国各行业中是首先提倡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这样我们很早就在基础技术上同国际接了轨。二是我们在优化已有船型的同时,积极开发新型船型,这样做,一方面我们的吃饭产品在不断提高竞争力,同时,做好了新产品的预研,一旦市场需要,我们也不落后。三是我们制定了清晰的近期、远期科技目标,先是努力追赶先进造船国家,赶上了,就趁势努力超越。四是勇于向先进学习,我们认真分析学习了日本、韩国造船业能够超越西欧同行的成功经验。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具体措施。简而言之,我国造船工业能从寂寂无名成为世界第一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
记者:“您对新一代造船人有什么寄语吗?”
程总:“保持‘造船江湖老大’地位和争取更强的重任就要靠你们了。对核心的船舶配套产品要突破制造瓶颈。在海洋新技术和海洋新产业方面不能掉以轻心,要争到领先地位,例如游艇工业将是中国经济下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海上养殖业和海洋矿产业都将要更快更大规模发展。扶持某些后进造船国家的造船工业,实现双赢,共同繁荣昌盛。继续谦虚学习世界上先进经验和技术。最后一句话:海洋事业是未来世界十大科技发展方向之一,提供更好的船舶和海洋装备是最紧迫、最能见效的的课题。如果年轻朋友入行造船,我想这选择不会错,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记者:“谢谢您给了年轻的造船人们这么大的信心。”
程总:“谢谢您听我唠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