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我们面对新的国际舆论环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引。
一、优化高校学科布局,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xa0 xa0 xa0 xa0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高校的使命担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需要对世界各国知识体系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在吸收多元文明思想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全球性与本土性”的关系,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思想。外语类院校在学科布局中可以发挥特长,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与全球知识体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筑牢中华文化自信。
xa0 xa0 xa0 xa0高校学科布局要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展开,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为此,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着力打造高端翻译人才、高端涉外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区域国别人才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外语院校新时期转型发展做出系统探索。学校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在传统的外语教学研究基础上,关注全球文明史、世界艺术史、欧盟研究、丝路战略、中国学等领域的知识体系构建。外语学科与数据科学、计算科学、人工智能技术交叉融合,形成了“语言数据科学与运用交叉学科”新兴增长点。以“文理交叉”的视角,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和经验之上,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与世界多元文化相融合,积极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xa0 xa0 xa0 xa0从战略传播出发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战略传播是围绕国家战略目标而开展的传播,注重顶层设计与多部门协调,强调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联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2019年,上外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作为一个跨学校、跨学科、跨语种的平台,深入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田野调查,通过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的研究,系统了解对象国或对象区域的历史、民族性格和发展前景,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这也有效地支撑我们开展国际传播教学和研究,增进文明互鉴合作。促进我们以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开展精准传播,让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说得出,传播得开”。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仪式
二、依托高校学科特色,培养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
语言是文明传播最核心、最基础的媒介。但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内容还比较传统,注重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形态本身的教学,还未能有意识地将语言的功能和传播的目标结合在一起;语言还没有从一般的交际工具上升到传播的工具;多语种资源的供给量还不足。研究表明,国际信息流中,英文占60%左右,高居首位,非英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加强英语作为载体的国际传播的同时,还要重视通过英语以外的语言开展多语种国际传播,对此,外语类院校需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条件、发挥专长。
翻译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出去。外语院校在翻译领域大有可为,也要有所作为。语言是符号,也是数据,翻译是符号系统转换,也是不同数据的综合生成,二者促成认知和形象,是国际传播的过程与结果。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外语人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要从课程体系上将外语、翻译和国际传播融合起来,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典籍与当代学术经典外译,加强多语种国际传播能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
国际传播是增强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路径。外语类院校可以发挥学科特色,创新“多语种”“跨学科”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可以突出新闻传播与语言类学科的融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关怀的国际传播人才,服务国家战略。上外是全国最早开展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院校之一,从1983年至今,走过了“英语+国际传播”,到“多语种+国际传播”,再到“国际传播+N”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40年来,上外始终深耕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了本硕博全覆盖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2011年启动“多语种国际新闻与传播高端人才项目”,成为国内最早开展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的院校;2017年上外与中国日报社签署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协议,并于2018年联合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中心”;2019年与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突出国际新闻传播与上海市对外传播;2021年,在中宣部、教育部的支持指导下,获批“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国家实验班,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提升学生的全球眼光和家国情怀,为政府机关、主流媒体、跨国企业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
在语言、翻译、国际传播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上外不断创新“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人才培养,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也明确了学校的发展重点,提升了学科竞争力。
三、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xa0 xa0 xa0 xa0高校智库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思想支撑。当前我国智库建设已形成了官方智库、大学智库和民间智库“三驾马车”并立的格局。高校具有人才资源丰富、学科布局全面、基础研究扎实、对外交流广泛等优势,是产出中国思想、中国智慧的聚集地。要充分挖掘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角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中汲取营养,推动国际传播叙事体系创新,探索打破“西方主导”国际传播格局的路径。要使高校智库与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协同发出中国声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贡献积极力量。
xa0 xa0 xa0 xa0开展智库国际传播,服务国家战略。近年来,上外大力建设以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供给为特色的高层次智库特区,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议成立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和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三驾马车”为主体,围绕国别区域研究重点领域,不断推进建设多学科、多语种、有特色的智库群体。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连续获得中宣部舆情信息优秀单位,上外中东研究所、丝路战略研究所、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分别进入“CTTI”来源智库专业影响力榜单前列。系列决策咨询成果获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获国家级、省部级政府机构采纳。
xa0 xa0 xa0 xa0开展智库国际传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立足上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上外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召开中国企业走出去研讨会,从跨文化适应、冲突管理、国家形象建构等视角切入,围绕如何助力中国的跨国企业海外发展开展研究,开展IP Shanghai企业国际传播案例库建设。从2018年起,连续五年积极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与志愿服务人数位列首位。2022年在第五届进博会上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际形象与影响力报告》,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国际战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从2019年起,上外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签署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协议,围绕服务提升上海城市国际传播能力,探索“多语种+Z世代”的国际传播特色,在提升全球话语和全球叙事能力方面展开前沿探索。上外还与上海市松江区合作创办运营了上海松江英文融媒体应用平台,成为全国首个区县级融媒体英文频道,是全国地方党媒融合创新发展项目。
四、借助高校学科辐射力,赓续文化传承,发出青春声音
依托学科软实力,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提炼那些将中华民族凸显于世界文明图谱中的独特身份和象征符号。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近年来,上外发挥全球文明史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世界艺术史等学科资源优势,在亚欧大陆青铜时代的三星堆文明、孔子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非遗记忆与传播等领域深入探索,通过提炼传播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非遗传播
借助学科传播力,鼓励高校专家学者深化教育文化交流。随着美国推动“脱钩”和西方涉华话语日益“泛政治化”,部分中国主流媒体被西方列为“外国代理人”,高校专家学者的海外交流也可能面临被意识形态化和污名化的挑战。但是,从人类文明的发展之路来看,教育文化交流始终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上外以“学贯中外”为目标,以“诠释世界”为行动,将高端外国专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学术力量,推出“外国专家讲述中国故事”项目,在国际舞台上真实客观地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上外声音。举办阿拉伯国家驻华外交官研修班,向阿拉伯世界传播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为促进中阿思想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与《中国日报》联合举办“一带一路”媒体研修班,促进“一带一路”国家记者编辑深入了解中国媒体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引领角色,以及中部地区乡村振兴等情况,向国外精英和意见领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扩大学科辐射力,促进Z世代青年学子传播中华文化。Z世代是当前世界人口比例最大的代际群体,占全球人口的32%,通常指的是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的人群。高校青年学子是Z世代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数字原住民,观念开放,思维敏捷,擅长利用新媒体等渠道与国外Z世代分享交流。近年来,上外积极推进Z世代国际传播实践。2017年上外主动请缨承担中国教育对外传播工作,在教育部领导支持下,师生团队协助教育部编辑运营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多语种网站,特别是英文网站,得到国际教育政策界、教育研究界和计划来华留学人员等机构和人士的广泛关注。2022年联合《人民日报》推出多语种版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覆盖12个外语语种。2023年继续推出国家形象网宣片《PRC》,覆盖15个外语语种。此外,上外多语种学生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与传播”团队,阿拉伯语学子制作的视频“走红”阿拉伯国家,涌现出一大批国际传播实践成果,赓续文化传承,发出青春声音,与全球Z世代形成了有效的互动。
面向未来,文明对话是多元文明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进一步挖掘高校专家学者的学术资源,发挥青年学子开展文化国际传播的潜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xa0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3年第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NEASC认证:从评估到变革xa0|xa0卡梅隆·史戴普斯[美]
《教育国际交流》| 双元制大学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创新模式xa0|xa0亨得里克·拉克勒[德]
《教育国际交流》| 视野 · 准则 · 实务——审计专业学位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的探索xa0| 姜德波
《教育国际交流》| 新国际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和启示xa0| 席酉民 祝菲菲
《教育国际交流》| 校企协同 xa0扬帆出海——江苏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实践路径及推进建议xa0|xa0沈健xa0曹连观xa0鲍艳丽
《教育国际交流》| 提高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能力 助力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xa0| 刘利民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教育强国建设xa0| 郁云峰
《教育国际交流》|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王树国
《教育国际交流》| 中国故事的影像叙事与国际传播xa0|xa0柯文思[英]
《教育国际交流》| 以教育变革推动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综述 | 王永利
《教育国际交流》| 中国教育:创造力的基础xa0|xa0潘维廉[美]
《教育国际交流》| 全球教育治理视野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中国实践xa0| 范唯
《教育国际交流》| 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xa0| 怀进鹏xa0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订阅杂志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