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度量衡,作为计量器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度”用于测量物体的长短,古时人们常用骨尺、牙尺、竹尺、木尺、皮尺、钢尺等工具来完成这一任务;“量”则用于测量物体的体积,古时的合、升、斗、斛以及后来的量桶、量杯等都是常见的测量容器;而“衡”则是专门用于测量物体的重量。
衡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夏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衡器进行物品交换,但当时的计量方法还相对原始,主要依赖眼看手摸。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杠杆原理,并在楚中一带广泛使用了天平和砝码来称量黄金。然而,由于计量标准不一,当时的度量衡制度还较为混乱。
直到秦王统一天下后,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行商鞅变法,才统一了度量衡标准。此后,衡器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宋朝时期,出现了准确度高达1厘(40mg)的戥秤,这标志着当时的衡器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准。
人类最早的衡器是原始天平,约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经开始使用等臂天平秤。这种天平秤通过杠杆原理来测量物体的重量,当杠杆平衡时,就意味着两边的质量相等。而在中国,最早的衡器则是黄钟器,它始于公元前2500年的“黄钟”律,但遗憾的是,黄钟器已经失传。夏代时,中国开始使用权衡作为称重器具,其中权相当于砝码,衡指杠杆。汉代时,木质杆秤开始出现,并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进入18世纪后,衡器得到了质的发展。苏格兰化学家J.布莱克首次将刀子、刀承应用在天平上,制得了精确的称重器具。而美国人T.费尔班克斯则在1831年发明了台秤,它综合了不等臂杆秤和天平的优点,使得各种机械式衡器趋于完善。这一时期,从天平到台秤再到机械衡器的发展,大大提升了衡器的性能和实用性。
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电子技术的兴起,简单的电子衡器开始出现,衡器跨入了电子时代。微处理机与称重传感器的结合引发了称重领域的变革。此后,微处理机在称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动态称重方面,已基本取代了原来结构复杂的计算系统。同时,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称重与过程控制等功能已经可以合并到同一电子单元中,这使得衡器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