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持续奋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成长空间被进一步拓展。然而,软硬件融合的趋势也给仍在努力缩小硬件差距的国产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行业内的企业选择了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在近期举办的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由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组织、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牵头,30余家工业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代表企业共同发起的复合移动机器人生态圈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正式启动。
这个复合移动机器人生态圈旨在共享优势资源,推动复合移动机器人技术发展,并促进产业应用的落地实践,通过融合创新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作为牵头企业之一,优艾智合自2017年成立以来,迅速成长为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并在今年7月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优艾智合CEO张朝辉在接受专访时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逐渐展现出更智能化、多功能的联动特性,其应用范围也从汽车、3C等智能化要求较高的行业逐渐扩展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他认为,在国内工业制造业领域,工业机器人的渗透率并不高,但随着更多细分行业实现智能化,未来3到5年,工业机器人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长远来看,数据采集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也将为行业带来更多的结构优化可能性。
优艾智合的六年成长历程,也是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加速追赶的时期。行业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近800亿元,全球占比接近50%。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从2017年的27%提升至2022年的43%。作为工业机器人分支的移动机器人,近几年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优艾智合目前专注于工业物流、智能巡检运维两大业务,并深耕应用高精度SLAM导航移动机器人和软件系统核心技术。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发布的榜单,优艾智合位列2022年全球复合移动机器人年出货量第一。张朝辉认为,公司的业绩增长离不开快速发展的行业环境,而机器人产业在政策支持和下游产业需求扩张的双重驱动下,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另一方面,张朝辉也感受到大众对工业机器人的认知度不断增加。过去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说服客户接受机器人理念,而现在客户会自发地寻求利用机器人改造生产制造过程和企业运营模式的可能性。整体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逐渐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细分领域。
对于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来说,机遇不仅体现在扩大的市场上,还存在于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进程中。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称,机器人细分领域国产化率、渗透率提升空间大,推动机器人零部件国产替代进程,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张朝辉认为,虽然过去核心零部件往往需要依赖进口,但随着国内企业对相关技术的储备和测试逐渐成熟,近年来国产替代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同时,人工智能、大模型概念的火热也为智能制造增加了新的想象空间。张朝辉表示,虽然短期内AI技术难以对机器人行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或改造,但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数据采集和AI技术的深入结合可能会给工业机器人领域带来结构优化的可能性。
面对未来3-5年的行业竞争,张朝辉认为这将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他坦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尤其在中高端市场,国产厂商直面来自世界头部厂商的竞争。为了提升竞争力,优艾智合在业务层面重视核心零部件和工业软件的研发,以降低机器人硬件成本并提高普及率;在战略上,采取差异化的业务打法,深耕半导体、锂电池、电子制造等行业,逐渐构建行业壁垒。
随着全球工业自动化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行业入局者正在积极推进海外布局。张朝辉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过程中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如搭建专业的海外业务团队、解决文化差异等问题。对此,优艾智合选择采取学习的态度来应对,结合在国内积累的经验,在海外市场推广优势产品,并希望在未来3-5年将海外业务占比提高到30%。
目前,优艾智合的产品已出口至日本、韩国、新加坡、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张朝辉表示,他们将以足够的耐心在海外市场推广产品,并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赢得海外客户的信任,形成整体的市场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于2024年9月24日至28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届时将有更多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成果亮相,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