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于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这部新法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性法律,其颁布实施将对中国城市环境无障碍建设起到深远的影响。无障碍博物馆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无障碍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应当运用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硬件和软件等方面加强自身无障碍服务能力的建设。近年来,国内博物馆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日益重视,并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之际,“文澜博物馆学论坛·青年工作坊”特别推出“无障碍的博物馆”专题,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延伸拓展至海外博物馆的“他山之石”,深入探讨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开展无障碍服务。
主办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承办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博物馆学研究所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陈列展览专业委员会
宣传支持:
文博圈 xa0博物馆圈 xa0文博V视
授课形式:
线上授课+讨论
学员对象:
对本期主题感兴趣并有意愿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博物馆从业人员、博物馆学相关专业在读研究生
招生人数:
正式学员40人,旁听学习人数不限
项隆元,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与文博系主任,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博物馆学、物质文化史等教学与研究,著有《浙江学人与中国近代考古学》《中国物质文明史》《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博物馆学概论》(参编)等著作及教材多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多项;负责或参与了多个博物馆的展示策划和遗产地的价值评估。蔡u3000琴,现任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列专委会主任委员,《华美致远——中国外销丝绸》、《江南生活美学》、《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系列展览)策展人,新浪微博历史博主,出版专著《博物馆新视域》、《浙江博物馆历史研究》、《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出版散文集《女人是天生的收藏家》。安来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博物馆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国际博协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科主编。多年从事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或国际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百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内容简介:对我国8500多万残疾人而言,改善生活品质、满足精神需求、助力全面发展,与保障他们的基本民生同样重要。文化形态的多元和普世价值的突出是博物馆作为重要公共文化机构的重要特征。在博物馆日益强调包容和可及的今天,我们要在努力适应残疾人物理性需求的同时,进一步重视他们的社会性和精神性诉求,在观念、内容、行动、方法和机制等方面,全面升级残疾人服务的水平,让博物馆更有温度、更有情怀,从而积极融入国家的残疾人事业。郑u3000晶,现任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书记、馆长、研究馆员,江苏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2017年,赴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参加盖蒂领导力学院(GLI)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博物馆社会教育,在省级以上刊物先后发表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十余篇,出版相关专著。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等多项关于博物馆教育、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文化创意等方面课题。内容简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将“以观众为中心”作为核心的运营策略之一,在场馆建设、日常运营、展览实施、社教活动等方面都融入了无障碍相关思考,进行了无障碍建设的探索。同时,国内外很多博物馆也在不同时期进行了诸多尝试。本次课程将以博物馆所提供无障碍服务的不同类型为划分,分别阐述国内外博物馆的探索和实践,并且进一步探讨博物馆无障碍服务建设未来可参考的评估方式。张u3000珂,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专员、信息主管,无障碍项目发起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博物馆建设、信息无障碍和博物馆远程教育。“融合无障爱u3000携手向未来”残障融合主题儿童青少年摄影作品巡展(世博馆站)策展人。曾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等发表无障碍博物馆相关观点。内容简介:通过分析介绍国内外博物馆无障碍案例,梳理国内外博物馆针对不同特殊人群无障碍化的设计思考与策略,探索满足特殊人群在博物馆参观游览常态化的解决方案,从设施环境、信息技术、理念态度等多方面提升博物馆无障碍服务能级。杜春磊,山东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曾任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参与国家典籍博物馆筹建与运营,负责展览策划、文保等工作。现任职广东省首家自然科学博物馆-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主要参与策划的“甲骨文记忆展”获“2015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分享主题:换个角度“看”世界——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非视觉项目”实践分享内容简介:位于广州的“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一家非国有博物馆,2021年发起了视障群体关怀项目“换个角度‘看’”世界——非视觉项目”,以期望从主办者自身的无障碍改造及服务优化开始,在实验中积累一套可供其他机构参考的经验。2023年,该馆发起并与大湾区15家公益组织及文化机构共建“大湾区非视觉文化地图”,以期望各机构结合各自的优势发出共振力量,共同提升社会对无障碍建设的关注,并相互交流在推进无障碍服务上的经验教训,共同摸索更包容及具有普适性的专业服务标准。刘清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协调人,美国博物馆与网络技术联盟MW 协调人,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教育硕士,特殊教育&神经科学博士。具有14年中美博物馆无障碍经验,长期为博物馆提供感官友好咨询,主要服务残障人士、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神经多样性人群等。曾在史密森早教中心、史密森学会等多家机构参与评估、全方位课程设计、社会叙事设计、感官书包、感官房间和感官地图研发等工作。分享主题:大脑友好&为所有人的博物馆:从硬件到软件,从人性化到个性化内容简介:无障碍博物馆在实现公平参与和文化包容方面非常重要。刘清清将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阐述无障碍博物馆的意义、挑战以及前景。1.介绍残障的不同模式;神经科学(大脑)和博物馆的关系2.分析如何从硬件上改善博物馆的设施,如何从软件上优化博物馆的教育和服务。3. 探讨如何真正打造一个既大脑友好,又是“为所有人”的博物馆即如何从人性化出发,关注特殊群体的基本需求,如何从个性化出发,尊重特殊群体的差异。毛羽纯,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博士在读,硕士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教育、家庭教育、高龄者学习、游戏学习。曾参与台湾历史博物馆创龄宝盒活动、台湾戏剧院青银有约看戏计划、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云展览等项目,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研究人员。内容简介:主要介绍台湾博物馆与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所共同推行,为罹患阿茨海默症(失智症)的年长观众提供相应参观服务的政策。从博物馆推动“失智友善博物馆”开始,结合医疗单位,强化馆员与志愿者的失智者照护能量,积极进行多元服务推展。另会介绍台湾文学馆所推出的“平权资源箱”,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道具去串联不同弱势观众的需求,达到推广文学的作用。鲁亦凡,202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项目在读学生,未来希望能成为博物馆职业策展人,也希望能继续参与与博物馆无障碍化相关的志愿活动和学术研究。本科毕业论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跟随郑霞老师研究博物馆线上展览对视觉障碍人士的服务情况,包括以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国内博物馆线上展览具体分类、对视觉障碍人士的现有服务,以及应如何改善并不理想的现状。分享主题:博物馆线上展览对视觉障碍者的服务研究分享——以国家博物馆为例内容简介:科技进步与疫情影响加速了博物馆线上展览的开发进程,云游博物馆一度成为近几年最受欢迎的休闲方式之一。但无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博物馆都不应只面向大部分的健全观众。线上展览这一新形式很好地方便了肢体残疾人和听障者们,但视觉障碍的观众却仍然无法充分获取博物馆展览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对视觉障碍人士实施调查走访,并对博物馆线上展览这一方面服务现状进行观察分析后,可以发现目前以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线上展览,其无障碍化水平距离国际公认的网络无障碍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1、正式学员:发送简历到bwgxlt@163.com。筛选通过后将发邮件通知,“青年工作坊”不收取任何费用,完成学习后将颁发结业证书。
2、线上旁听: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收藏课程专栏进入目录收看线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