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为推动城市骑行环境的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近日在北京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发布了《北京四环内骑行环境风险因素识别研究》。该研究揭示了四环内骑行人群的结构特征,并指出了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的不足。
骑行作为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和减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22年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到3.5亿辆。在北京四环内,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占比高达63%,成为骑行大军中的主力。然而,与传统自行车并行的大量电动自行车也增加了骑行环境的安全风险。
研究数据显示,四环内骑行人群中,传统自行车骑行者占比29%,其余为三/四轮车,占比8%。尽管近年来诸如交通文明示范路口创建专项行动和朝阳门桥慢行系统优化提升改造工程等措施,使得五道口路口、朝阳门桥等路段的骑行安全措施有所改善,但针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
报告指出,北京四环内无独立自行车道的道路长度占比高达37%。在有独立自行车道的道路中,自行车道划线占比36%,采用固定隔离带的占比18%,而采用移动隔离带的仅占9%。这些数据显示,北京的自行车道建设仍有待完善,特别是在保障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的安全方面。
为了进一步优化北京的骑行环境安全措施,报告提出了多项建议。首先,应针对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等不同骑行主体制定相应的骑行规范,加以引导。其次,应针对不同类型道路,结合各类风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制定道路安全性优化导则。此外,还应通过公共宣传与教育,加强骑行者的安全意识,并善用大数据提高非机动车交通信息的协同水平。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副所长盖春英表示,电动自行车治理已成为全国性的难题。如何在保障电动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路权的同时,兼顾其他交通方式的出行需求和效率,特别是在路网密度低的情况下避免逆行等问题,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综上所述,北京骑行环境的提升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完善自行车道建设、提高骑行者安全意识等措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绿色的骑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