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请前往查看。同时,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
电动自行车充电不上楼、电池不进屋,是保障居民安全的基本要求。自2021年起,我市各区积极推动新建、改建和扩建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及充换电设施,以解决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的安全隐患。然而,近日记者的调查发现,尽管部分小区已建设了相关设施,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的现象依旧屡禁不止,主要归因于充电设施数量不足、收费偏高以及管理不严等问题。
充电设施数量不足,难以满足需求
在河西区太湖路街惠众家园,尽管小区建设了两处充电设施,但仅有的20多个充电口远远无法满足近500辆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李女士等业主反映,由于充电设施匮乏,他们经常能看到有人将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在楼道内充电,这无疑增加了火灾等安全隐患。
充电费用高昂,居民难以接受
河东区鲁山道街彩丽园南区的业主卢先生则对充电价格表示不满。小区地下存车处虽已改造建设了充电设施,但单次充电收费5元,让不少居民望而却步。记者了解到,我市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由运营商自主定价,这导致不同小区的充电价格存在差异。如果充电费用远高于居民使用自家民用电的费用,那么居民很难愿意使用这些集中充电设施。
管理不严,执法不明
关于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的问题,已成为基层治理的一个难题。即使小区建设了集中充电设施,由于管理不严、执法不明等原因,电动自行车上楼的现象依旧难以遏制。惠众家园社区党总支刘书记表示,他们虽然多次联合物业进行巡查,但只能进行劝导,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此外,《天津市消防条例》虽然规定了相关罚则,但在实际操作中,执法主体并不明确,导致执法效果有限。
“技防”手段助力,疏堵结合
为了解决电动自行车上楼的问题,部分小区已经开始尝试采用“技防”手段。例如,东丽区金钟街道溪水湾社区统一建设了配有充电设施的电动自行车停放车棚,并启动了智能系统装置,只要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就会触发声光报警提示,进行识别干预,阻止电动自行车上楼。惠众家园社区居委会也表示,在建好充电设施后,将要求物业公司利用技术手段阻止电动自行车进电梯。
专家建议:意识改变、供给满足、人防“技防”结合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赵静静认为,将电动自行车“请”下楼的关键在于意识改变、供给满足、人防“技防”结合三方面。首先,要通过政策宣讲让居民认识到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的危险性,形成自律和他律的氛围。其次,主管部门应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调整充电设施建设,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并优化收费方式,推出多样化的收费选项。最后,要人防“技防”结合,通过实际限制手段防止电动自行车上楼,如安装识别提醒装置、曝光上楼行为等。
综上所述,解决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的问题需要政府、社区、物业和居民共同努力,通过建设更多的充电设施、优化收费方式、加强管理和执法以及采用“技防”手段等多措并举,共同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的骑行环境。